1.「三思而後行」也不一定會成功
想得愈多,並不會因此增加你做對事情的機率,兩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正向關係。事實上,許多人在緊要關頭時,雖然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、沒有足夠的資訊可參考,還是能做出正確的決策。
古典決策理論認為,人類決策的過程為:找出可能的選項→分別評估個別選項→選擇最好的選項。但根據美國認知心理學家蓋瑞‧克萊恩(Gary Klein)實際觀察消防員的結果卻是:觀察→行動與思考→修正。只有實際去做才會知道自己的決定是否是對的。
2. 該不該相信直覺?
愈是複雜、不確定的環境,你愈需要它。愈有經驗的人,觀察力愈敏銳,愈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。所以,問題不是該不該相信直覺,而是直覺的背後是否有足夠的知識庫支援。
3. 不敢冒險是因為害怕失去
每個人都有所謂的「舒適地帶」(comfort zone),也就是一個屬於自己感覺很舒服的生存範圍。而愈是成功的人,愈不願意冒險,害怕失去現有的一切。
然而,先天的缺乏不代表永遠的缺乏,還是可以透過後天的訓練加以培養。你需要的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做到。
4. 相信自己,挑戰自己
關鍵在於「目標設定」。除了目標設定,增加信心的另一個有效方法就是自我對話(self-talk)。不要問自己做不做得到。相信自己,去做就對了。
5. 做你自己,堅持到底
一個人有沒有膽識,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就在於他是否有勇氣堅持自己的看法。
《直覺的力量》(Powered by Instinct)作者凱西‧柯布(Kathy Kolbe)認為,一般人無法堅持己見的原因主要有兩點:
● 活在別人的期待中,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或是批評。
● 不敢和別人有不一樣的想法或採取不一樣的行動。
這就是所謂的從眾(conformity)心理。
關於膽識,你認識清楚了嗎?
這只是開始,正如同巴特勒所說的,你還需要時間練習,「你不可能從20碼的賽跑,一下晉級去跑馬拉松。」
from Chrees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